基本情况
孔军,男,1987年出生,山东日照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任职于民俗与民间文学教研室,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民俗文化学》《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社会学概论》《古代宗教与文化》《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201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学习影视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学习民俗学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学习风景园林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
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传承人口述史,文学人类学
参与科研项目
[1] 2013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项目编号11&ZD064),负责其中的子项目《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第二章《传承人的文化记忆与口述传统》中第一节,共计1万余字的撰写。
[2] 2012年,参与山东省社科联重点项目“调研山东(2012)”大型社会调查,负责子课题《山东传统节日传承现状调研》,作为第三责任人,担任项目组组长,负责课题的统筹与实施,并撰写调查总报告。
[3] 2012至2013年,参与山东社科项目《山东传统节日传承现状与现代转型》,作为课题组秘书,负责山东省传统节日的统筹、调研、资料搜集、文章撰写以及通稿和审稿工作。成果《端午节》《烟台毓皇顶庙会》《烟台福山太平顶庙会》发表于《山东传统节日传承现状与现代转型》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4] 2014至2015年,参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项目《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子项目《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后沟村张壁村》,负责田野调研、文字编辑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出版《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后沟村张壁村》。《解读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时代特征》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论文集》发表,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2月。
学术成果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效度与限度研究》,《文化遗产》,2015年第5期;
[2] 《回归乡土、小戏大作——五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俊萍口述访谈》,《文化遗产》,2016年第6期;
[3] 《试论建筑遗产保护中“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问题与策略》,《建筑与文化》,2017年第5期;
[4] 《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民间小戏的发展出路》,《齐鲁艺苑》,2015年第4期;
[5]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3期;
[6] 《论七月十五鬼节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动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7]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乡民艺术展演与传承》,《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
[8]《解读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时代特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2月;
[9] 《中国社会变迁30年》,《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