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沙龙第二期简报
(2015/5/18) Hits:2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5月16日,文学人类学沙龙第二次学术探讨活动在师大出版社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学术探讨活动围绕“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话题展开。
西安外国语大学赵周宽博士首先对当代文学人类学的领军人物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作出概括,并简述了文学人类学方法的思想意义及对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启示。清华大学李利敏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探讨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语言研究和文学比较研究中的重要启发意义,认为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方法,尤其是神话原型批评会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有益借鉴。
历史文化学院侯亚伟副教授针对赵周宽提出的关于西方思想确定性追求的观点提出质疑,提示以确定性追求来概括西方思想,是否会导致简单化。作为回应,赵周宽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问题的具体论说范围,即,形上学的追求是西方思想史中的主导性观念之一,在这一观念发展史中,追求准确的科学性知识,构成了西方思想的内在精神。侯亚伟副教授接着围绕自己关注的近代宗教史的问题,论述了人类学研究的关切点朝向宗教人类学研究聚集的思想逻辑,认为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中,可能会更加集中而典型地表现出人类学的跨学科、跨文明比较视野。 针对侯亚伟博士提出的以“文学人类学”命名与跨学科之间的名实问题。沙龙召集人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李永平教授指出命名本身的悖论问题。“文学人类学”是一个沙龙的标签。学术的科层化管理对学术研究有学科和行政的划分,但学术的探索并没有学科边界。同时也从思想史角度进一步阐发了形而上学与理性主义的思想脉络,指出西方理性思潮强势话语对中国知识系统命名的弊害。西北政法大学的谢妮妮博士结合自己研究《格林童话》的经验,探讨了原型、图像叙事、图文关系等问题,并且指出,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待于突破文字文本的界限,把多种媒介和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对人类表达的复杂性进行跨学科考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刘建树博士结合自己对陕北民歌英译工作的理解,探讨文化表达的差异性问题。各位学者的关注点各异,但在自由而热烈的学术对话中,在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这一基本话题的指引下,大家既有坦诚而激烈的学术争鸣,又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益的知识,碰撞出思想火花。
沙龙研讨让各位参加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