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的光临。现在是: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苏永前:用本土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更新时间:2015-07-02 11:25:32点击次数:

用本土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读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
苏永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如果我们同意后现代史学的观点:历史也是一种叙事,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发生史的叙事,无疑是所有故事中最迷人的一种。遗憾的是,受“五四”以来西学主导下叙事惯性的支配,我们今天的叙事范式多半来自于异域的他者,很少有本土声音主动加入中国问题的学术交响乐中。如此一来,造就了今天学界的一种奇异景观:一方面对本土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失语”忧心忡忡,一方面又继续在西学圈定的话语牢笼中自言自语。即以当下家喻户晓的“热词”丝绸之路而言,多数人已经习惯于这个概念的字面含义,却很少去探究其背后漫长的文化传统。其实,如果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便知道远在丝绸贸易之前,早有一种美丽的石头往来于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古老通道上。更重要的是,这种石头因其在华夏先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成为破解中华文明发生之谜的一种原型符号。就此而言,叶舒宪先生在《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一书中,从玉石神话入手讲述上古中国故事,终于让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中国声音。
当然,本书对于既有范式的突破,不仅仅体现于对本土玉石神话的知识考古。书中的另一组关键词——“大传统”与“小传统”,同样体现出作者突破西方话语牢笼的苦心。众所周知,这组概念的始作俑者系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其所谓“大传统”略指以文字为载体的知识分子文化,“小传统”则指历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由于今天的我们一出生便浸淫在文字书写构成的意义世界之中,因而对这组概念背后的权力与遮蔽习焉不查。叶舒宪先生却别出心裁,对这组概念进行了“反弹琵琶”式的改造:用“大传统”指汉字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的文化传统,用“小传统”指有汉字书写记录以来的文明传统。自然,这种改造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立足于对中国早期文明的深入研究。从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偶像的孔子与老子身上,叶先生梳理出其背后另一种渊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无论孔子的“内圣外王”抑或老子的“被褐怀玉”,均与华夏早期的神话信仰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刻关联。
此书可圈可点者当然不止上述区区所言。不过就其大者而言,用本土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当是本书最令人产生敬意的地方之一。惟其如此,对于中华文明发生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深入,在有关中国问题的国际对话中才有可能出现更多本土学者带来的异质声音。

(编辑:admin)
0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电话:029-85310054 传真:029-8530358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邮编: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