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的光临。现在是: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神话历史丛书第一辑

更新时间:2015-07-02 11:30:47点击次数:

神话历史丛书


《断裂中的神圣重构:< 春秋>的神话隐喻》(谭佳著)2010.08

在“神话历史”的新视野下重新解读《春秋》的渊源、结构和意义。作者认为,在礼崩乐坏、“王制”断裂的春秋时期,巫史及王权阶层所做的“文化工程”恰恰不是突破“非理性”、形成所谓“理性化”的哲学,而是运用一切资源来重新沟通天人关系,重建王制的神圣和礼乐规范过程。在此过程中,《春秋》是对“王制”神圣性的重构,其渊源和发生、结构和功能、被阐释史和效应,皆是一种神话隐喻。所以,《春秋》既衔接并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殷周王权意识形态,也为后世借此建构 “大一统”政权、监督和克制皇权提供了基核。在后来的朝代更迭中,皇权机制与文化形态不断地重构、改造、调试这套神话隐喻资源,以此适应不同时代的内部危机和外部挑战。


《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 仪礼>的文化阐释》(荆云波著)2010.08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神话仪式理论和四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礼经《仪礼》从仪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和阐释,在仪式叙事、器物图像叙事、文本叙事的多重观照中挖掘隐藏在仪式背后的神话信仰、神话原型、巫术思维传统,探寻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权力在礼仪中的渗透并通过礼仪达到对社会民众的操控,还在仪式的文化展演层面考察礼仪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与符号价值。阐发了作为华夏文明核心的礼文化之精神根脉。
  

《礼制文明与神话编码:< 礼记>的文化阐释》(唐启翠著)2010.08

借助神话、仪式与“物化”符号三者间的内在关联,运用四重证据法,以知识考古的方式,在“记”与“礼”的双向观照中,致力于冠礼仪式的象征探源,廟与明堂的原型解码,“五方之民”叙事的话语模式还原,“月令”仪式历法与危机仪式的生成机制和功能探源,从而揭示被书写遮蔽和改写的人类认知编码与仪式行为元语言。《礼记》的“编纂”是当权者借助礼制文明寻求、强化其王权合法性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权舆。
  

《神话叙事与集体记忆:< 淮南子>的文化阐释》(黄悦著)2010.08

通过对《淮南子》的文本结构、话语体系、文化语境及思想脉络的重审,力图重新寻找《淮南子》内在的思想特质和神话渊源,挖掘《淮南子》建构话语权威,积淀集体记忆,建构天人秩序的线索;除此之外,通过对《淮南子》中惊鸿一瞥的女神群像之追根溯源,还以全新眼光揭示了女神们的身世之谜,勾勒出中国女神群落的命运轨迹。

(编辑:admin)
0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电话:029-85310054 传真:029-8530358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邮编: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