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的光临。现在是: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中华文明起源的“玉教说”试析 赵周宽

更新时间:2015-07-02 12:28:29点击次数:

在2013年5月于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文学人类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上,叶舒宪着眼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提出的“玉教统一中国说”引发热议 。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介入中华文明探源这一世纪之问,是文学人类学跨学科性阐释力的再次证明。就文明探源问题自身的问题性而言,“玉教说”的理论创新何在?这一观点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系统性追问中价值如何?意义何在?本文尝试以文明探源问题为核心关切,沿着叶氏文学人类学的路径,阐发“玉教说”的内在逻辑,对以上问题作出探讨。

一、 玉教说的观念前提:“神话”和“历史”的蜕变
从叶氏近30年的文学人类学探索研究来看,“玉教说”的提出并非孤峰特起。这一理论创见在文学人类学的发展中有其思想根脉。就方法论来说,为“玉教说”做出理论铺垫的,是叶氏对“神话”和“历史”概念的革新以及“神话历史”观念的熔铸。在上世纪80年代,叶氏以工具革新的自觉意识,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介了神话-原型批评一派,并在其对中华文化元典的重释中自觉运用了这一方法。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引介和操演,对于“神话”观念的革新,算是破了个题。神话-原型批评可以说是确定了文学人类学后续发展的跨文化、跨学科的DNA。在对《老子》、《诗经》和《庄子》等的重释中,叶氏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揭示“文学”中的“思想性”,另一方面则是对哲学观念的文学化表述做出解析。两个工作双向一体,共同借助于对“神话意象”的解码而展开。以“神话意象”为核心进行的“文学”和“哲学”双向勾连与互释工作,在《英雄与太阳》和《中国神话哲学》中被推向跨文化的更广阔视域中。《老》、《庄》、《诗》的重释聚焦于中国元典,文本是具体的;而《英雄与太阳》和《中国神话哲学》则是借助“神话意象”主动开拓论域、“创造”论题,显示了理论创新的魄力 。
神话与历史的关联,与创生神话这一在所有民族的神话中都存在并且占据重要地位的特殊神话类型有关。创生神话讲述的是“世界之初”和“人之初”的故事,在初始探索中,蕴含着对历史性源点的追寻。叶氏以对熊图腾的系统探索作为释放神话中历史性因素的突破口。上古神话中与熊图腾相关的多重证据(帝王名号、图像叙事、民俗传说等)显示了神话对历史的保存和揭示作用 。这样,神话的历史面向清晰呈现出来了。对神话与哲学思想、历史性探索的深层关联的阐发,使得叶氏成功摆脱了对神话的狭窄定位,自觉地将神话视作现代学科分类中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共祖和原型。神话破茧而出,其作为文明源头一体性叙述的地位被确定了下来。

(编辑:admin)
0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电话:029-85310054 传真:029-8530358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邮编:710119